县政府网站 | 市政府网站 实时天气: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41-3106199 - 邮箱:2792631559@qq.com)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新闻 - 详细

【甘快看】打造文化传承发展的“甘肃品牌”

日期:2024/2/5 字号:[大][中][小] 视力保护色: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打造文化传承发展的“甘肃品牌”

  闫永强

  甘肃历史文化悠久、类型多样、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努力做好“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精品创作、产品供给、产业繁荣”五篇大文章,推动把富集厚重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奋力走出一条现代化建设文化先行的新路子,打造文化传承发展的“甘肃品牌”。

  做好“保护”大文章。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要全面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萃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守护文化根脉。一是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要致力于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推动敦煌研究院“基于价值完整性的平衡发展质量管理模式”广泛运用,建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扩大“中国特色·敦煌经验”影响力。建成流失海外敦煌文物大数据库及数字资产管理平台,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数字化共享,建设敦煌学研究高地。二是提升甘肃“石窟艺术之乡”整体美誉。实施莫高窟、麦积山、炳灵寺、北石窟寺、马蹄寺等重要石窟本体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展示利用工程。建设石窟寺遗址博物馆,打造甘肃“石窟航母”。三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炼史前文化、周秦文化、丝路文化等区域性考古和敦煌学、简牍学等特色人文社科研究成果,推介申报莫高窟、嘉峪关、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和彩陶、汉简、重要革命文物为国家历史文化地标或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建设一批甘肃历史文化地标。

  要做好“传承”大文章。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守护好中华文脉。要深入挖掘始祖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石窟文化、民俗文化的时代内涵,提取和阐释历史文化遗产蕴藏的中国文化基因,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是建设具有甘肃特色的博物馆体系。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市县级博物馆。将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培育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将天水、平凉、武威等重要市级博物馆培育为国家级卓越博物馆。二是推动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整合全省国有博物馆藏品资源,打造“让文物活起来”“敦煌艺术进校园”等品牌展览。推进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开放和在线数字化展示。深入实施甘肃戏曲振兴计划、传统节日振兴计划、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推动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传统体育游艺、民俗、杂技类等非遗保护传承。三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链接。把以敦煌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和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将文化遗产和国学常识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体系。用好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和自媒体,打造陇原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传播矩阵。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鼓励和支持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志愿活动。四是传承弘扬革命文化。深刻理解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让甘肃大地上的革命精神在实践中不断赓续弘扬、创新发展。打造红军会宁会师旧址、榜罗会议旧址、哈达铺会议旧址等长征文化保护利用样板工程。完成陕甘片区、陕甘宁片区、长征片区、西路军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任务,建成全国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区。

  要做好“精品”大文章。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大力推进陇原文艺高峰攀登工程,依托丰富传统文化和厚重红色文化,加强高水平文学、影视、音乐、曲艺、舞蹈、剧目以及纪录片创作,不断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形成更多标志性文化成果。一是健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体系。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抓总,文化、教育、出版、广电、文联等部门和团体协同推进,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文艺工作新格局。倡导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引导文艺院团把主要精力放在创作体现一流水准、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上。建立“政府扶持、社会融资、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资方式,用好用活甘肃文艺基金,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艺创作生产和公益性文化活动。二是推出彰显中国精神陇原气派的扛鼎之作。聚焦重大时代主题和重要时间节点,围绕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历史题材、本土题材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以《丝路花雨》为标杆,再造舞台剧目新高峰,再创陇原文艺新辉煌。加强对文学、戏剧、电影、广播、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创作的规划引导,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三是营造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发挥全省文联系统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创新工作体系,做好对新的文艺组织和新的文艺群体的教育引导工作,广泛组织动员各领域各层次各方面文艺工作者投身党的文艺事业。实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评论建设工程,加强评论队伍建设,增强朝气锐气,发挥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

  要做好“供给”大文章。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覆盖城乡、优质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充足、设施功能完善、服务水平均衡,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打造甘肃文化地标。建好用好省文化馆、美术馆,铸就陇原“文化重器”。实施重大标志性建设项目文化塑形工程,把文化元素、文化功能和文化场景嵌入规划设计建设各环节。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非遗工坊、非遗专题展馆。因地制宜建设“城市书房”“读者书房”“文旅驿站”等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文化微地标”。二是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建立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建设智慧便捷的城乡文化生活圈。推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度融合、与县级融媒体中心有机衔接。推进“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三是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强智慧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和公共文化云建设,推动全省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建设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平台。四是繁荣活跃群众文化。引导群众需求,植根传统和时代生活,发展充满活力的群众文化。深化“春绿陇原”“情系陇原”等惠民文艺品牌,打造全民艺术普及云平台,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健全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书香陇原”。培养一批本土化的群众文化创作和活动“带头人”,发展群众文艺团队,引导带动城乡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

  要做好“产业”大文章。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一是培育壮大文化经营主体。发挥读者出版集团、甘肃文旅集团等头部企业带动效应,培育壮大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培育一批文化领域“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创建一批国家及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实施文化企业品牌培育提升计划,打造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兰白定临文化旅游圈,争创国家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二是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聚焦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强化数字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孵化一批数字化文化生产线,建设一批体验馆等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培育网络文学产业及数字阅读产业,推动优质IP衍生开发图书、影视、动漫、游戏等业态。加快数字出版业发展,支持优秀文化内容数字化转化和开发。三是推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文化与农业深度融合,打造集创意农业、地方非遗、田园风光于一体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推进文化与工业深度融合,提高产品文化含量和产业附加值。保护利用传承好工业文化,发挥天水工业博物馆、金川科技馆及相关国防军工类博物馆(展览馆)社会价值。健全文化旅游全产业链产品供给体系,推进文创、演艺、特色小吃名镇名村名街建设,打造国家级自驾游目的地、世界级自驾游精品线路、国家体育旅游和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四是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壮大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等传统文化产品市场,推动传统商业综合体向文体商旅综合体转型,建设文化内涵丰富的高品位步行街。培育文化要素市场,建设以版权交易为核心的文化资产交易市场,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有效对接。探索适应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的数字化、网络化文化市场监管模式,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市场环境。持续办好敦煌文博会、伏羲大典、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品牌节会,打造一批具有高辨识度的甘肃文化名片。

  作者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


【推荐给好友阅读】 【关闭本页】 【打印本稿】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18-2020 临潭宣传网 www.ltxcw.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城关镇西大街160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辩率
网络谣言举报电话:(0941)8218089 举报网站:http://www.gsjubao.cn 举报邮箱:xs8218089@163.com
主办:临潭县委宣传部 陇ICP备2022000032号甘公网安备 62302102000112号